摘要:《生命緣》致力于以真切可感、客觀可信的敘事角度、拍攝對象、鏡頭畫面來呈現現實中的醫務工作者。在整個醫療行業發展的基礎上,提出了醫療行業中的救護車狀況、器官捐贈、臨終關懷等重要問題。它著重于醫生和病人之間的生死選擇,檢驗現代醫學的價值,恢復醫生“偶爾治愈,經常幫助,總是安慰”的真實形象。從而打開了一扇和諧的醫患關系中充滿理解和同理心的大門。 關鍵詞:醫生媒介形象;紀錄片價值審視; 
2014年,北京衛視播出的醫學紀錄片《生命緣》結合了紀錄片敘事和專題片,關注醫患關系和醫生的媒體形象,因為他們對生命的意義,醫患關系和醫學倫理。對這些問題的深入而敏感的討論引起了觀眾,醫學界和媒體的共同關注。從播出效果和觀看反饋來看,這檔節目是對醫生媒介形象的積極塑造。[1] 一、《生命緣》第一季概況 《生命緣》的第一季的主要拍攝地點是北京市各大知名醫院的急診室、手術室、重癥監護室。在拍攝時,攝制組在醫院拍攝一個月全天24小時的特寫鏡頭,真正展現以患者為主要的敘事對象的內容,除了聲音上的特效外,后期編輯中沒有光電動畫等特效,給觀眾帶來逼真,充滿感動和溫暖的風格。 二、《生命緣》對醫生媒介形象的塑造 《生命緣》第一次嘗試將醫療紀錄片節目的領域擴展到急診室,救護室,手術室等地點。本紀錄片中沒有編劇,導演和表演作秀。紀錄片制作人想要呈現所有這些都是醫院里發生的人和事;首次應用了醫療直升機和多角度監控攝像頭在醫院進行全景拍攝;;GPRO(吸式攝像機)首次安裝在應急車輛,救護室,候車室等場合。大多數選擇的病例是腫瘤,白血病,重癥孕婦和多器官衰竭患者。涉及的專業主要是手術,急診,重癥監護(ICU),婦產科和兒科。該紀錄片在介紹治療過程中側重于醫生的奉獻精神,法律合規性,全面治療,忠誠度,對患者的尊重,關愛生命,保護隱私等的積極形象。通過后期操作,將血腥,暴露隱私,機械化的冷漠鏡頭最小化以防止刺激觀眾。在紀錄片中,有集體會診,查閱文獻和考試準備等鏡頭,反映了醫療行業是智力資源型職業,也是正在學習和成長的行業的事實。此外,拍攝過程中還有鏡頭反映了醫生回絕紅包和婉拒禮物,這對塑造醫療行業對不良之風的抵制產生了積極影響。在《生命緣》中,主要采訪的醫生都是解釋患者病情的醫生,而專門拍攝醫生個性的鏡頭卻并不多。他們中的大多數都是分散的鏡頭,但是客觀的工作狀態是緊急的,夜班,幾臺手術連做,加班和班次變化,并且表現出了工作壓力,強度,時間和能量消耗很大的醫生群體形象,也得到了觀眾的積極反饋。 三、《生命緣》的現實意義與創作高度 因為醫學有其本身的局限性。面對疾病和生命的消失,醫生必須與家人分擔風險,幫助每個家庭面對失去親人的痛楚。醫療紀錄片《生命緣》和《人間世》都試圖以積極的方式表現死亡和痛苦。沒有回避醫學的無助和失敗。在播放了這些有影響的鏡頭之后,觀眾可以理解生活,了解醫學和醫務人員。在《生命緣》播出的《請你替我活下去》中,一名6歲的女孩丹丹有腦腫瘤病史,父母最終達成共識,捐贈丹丹的遺體。這一集引起了大家對器官捐獻的關注,也引起了人們對生命的思考:如何界定生命的意義,如何在有限的生命中做更多有價值和有意義的事情。許多網友通過官方微博和官方微信平臺表達了他們的感受和想法,祝福和欽佩。直至今日,紀錄片中患者的情況仍然牽動著許多網友的心。 北京電視臺副總編輯徐滔也表達了拍攝《生命緣》的初衷:“我們拍攝的故事中有奇跡和失望。我們不會刻意表達任何內容。我們只是以最客觀的方式告訴你手術室里的醫生是如何拯救他們的,以及外科手術之外的家庭成員如何焦急地等待。這樣的片段也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改善日趨緊張的醫患關系。因為我們的醫療環境不如從前,醫生需要我們的支持與理解! 四、結語 《生命緣》致力于以真切可感、客觀可信的敘事角度、拍攝對象、鏡頭畫面來呈現現實中的醫務工作者。在整個醫療行業發展的基礎上,提出了醫療行業中的救護車狀況、器官捐贈、臨終關懷等重要問題。它著重于醫生和病人之間的生死選擇,檢驗現代醫學的價值,恢復醫生“偶爾治愈,經常幫助,總是安慰”的真實形象。從而打開了一扇和諧的醫患關系中充滿理解和同理心的大門。 參考文獻 [1]傅錦秀,史楠,劉新民.醫療題材電視節目對行業形象的塑造--以紀錄片《生命緣》與真人秀《因為是醫生》為例[J].中國醫學人文,2015(2):24-27. |